成組技術是針對多品種、中小批量流水生產所存在的矛盾而產生和發(fā)展起來的生產過程組織的新概念,它不是工藝過程本身的改變,而是以零件相似性原理為基礎,合理組織產品設計、制造工藝和生產管理的一種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。
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(fā)展,多品種、中小批量生產將足企業(yè)生產發(fā)展方向的新趨勢。由于多品種、中小批量生產,品種多變且產量小,一些先進生產技術、先進工藝、高效和自動設備不能得到廣泛應用,組織流水生產線或自動生產線會有更多的困難,生產效率低,產品成本高;在設計和工藝推備上以孤立的一種產品一個零件作為對象,每更新一種產品都得做大量的生產技術準備工作,試制周期長、重復勞動多。而多品種、中小批量生產在國民經濟中又占很大的比例。據(jù)有關資料表明.在現(xiàn)代工業(yè)發(fā)達國家中,多品種、中小批量生產的企業(yè)所占比重預計達到75%一80%,且隨著工業(yè)現(xiàn)代化的發(fā)展,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對產品的要求愈來愈多樣化,產品更新?lián)Q代的周期更為縮短。因此,人們在如何從多品種、中小批量的產品零件的“個性”中找出“共性”,從“小批量化為大批量”,從傳統(tǒng)的制定單件零件的工藝過程轉向制定成組零件的典型工藝,簡化生產管理,提高經濟效益過程中,尋求并發(fā)展了新的生產管理技術——成組技術。
蘇州流水線認為成組技術,它的應用歷史不長,其理論沒想早在20世紀30年代。本世紀30年代提出了機器制造工藝過程典型化的理論,主張按零件的工藝過程進行分類,然后對每類零件進行統(tǒng)一的加工。50年代又提出,這種以整個工藝路線作為分類歸組依據(jù)的典型工藝,妨礙了零件在最大限度上的歸并成組。零件只要工序內容相同,能在同類設備上用同類工藝裝備和同類型調整方式加工,就可以歸并成組。這就是說,零件可采取分組加工這樣一種生產作業(yè)方式完成其加工任務。因此,我們可以這樣說,成組加工是能夠用同類設備、同類裝備和同類調整方式加工分在一組的零件的一種生產作業(yè)方式;換句話說,成組加工就是“零件分組加工”。歸并在同一組內的零件,可以用其中反復雜的零件或設計一個假想的零件來代替,這樣的零件稱為復合零件。它應當由組內所有幾何要素所組成。因此,只要機床能加工這一復合零件,組內其他零件均能在此機床上加工。例如如果lo個零件可由復合零件A來代替,只要機床能加工零件A,則10個零件均能在此機床上加工。由此可見,這樣在機床上加工零件的批量相對地擴大了,調整時間相應地減少了,提高了機床的利用率,降低了生產成本。
隨著生產技術的發(fā)展,成組原理不僅超越了金屬切削加工范疇,而且擴展到沖壓、鑄造和鍛造等工種,使成組加工成為成組工藝,而且經過生產實踐和試驗研究,又將這一原理應用到產品零件設計、工廠設計、工藝設計和計劃管理等各個方面。
綜上所述,成組加工,成組工藝和成組技術表示了成組技術的三個不同的發(fā)展階段。